卵胎生的鯨鯊,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才能達到性成熟繁殖後代,但往往未達成熟體型便遭到人類的捕殺,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於二○○二年將鯨鯊列入保育動物,美國、澳洲、貝里斯、宏都拉斯、菲律賓、馬爾地夫、泰國、印度等國已經禁捕豆腐鯊,而台灣卻是全球鯨鯊最主要的消費市場。 豆腐鯊對人類而言是毫無攻擊性的傻大個,平日只以非經濟性的浮游生物和小魚小蝦為食。正因為鯨鯊有表層巡游的習性及溫和善良的特性,因此很容易被漁民攻擊捕捉,甚至誤入定置漁網。
關於日本鯨鯊救援之程序
鯨鯊偶爾會因誤入漁民的定置網而遭捕獲,由於日本人不吃鯨鯊肉;而魚翅雖然單價高,但久久才抓到一尾,處理起來不敷成本,所以,一般漁民會將長度小於4公尺的鯨鯊賣給水族館或海遊館;而大大的鯨鯊,由於沒有設備妥善照顧,故釋回大海。大阪海遊館在日本南部以布利設有海洋生物研究所,附近有專為鯨鯊設計的港口,並不提供漁船停泊,且水質良好,適於牠們生存。
他們將捕獲的鯨鯊就近安置於該港觀察一至二週,若鯊魚之健康狀況良好,且接受人類餵食,便將鯨鯊移入海洋生物研究所內的鯨鯊池中馴養。該池是邊長10公尺的八角形水泥池,對角線超過20公尺,有足夠的空間活動,待適應後,才再運至大阪的海洋生物博物館供民眾觀賞或學術研究。
然而,每個動物都有牠的個性,有些鯨鯊不願在人為環境下生存,並以拒絕進食的方式抗議,所以,如果在觀察期間,鯨鯊沒有「索餌」的行為,日本海生館便會釋放該尾鯨鯊,讓牠重回大海。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成功飼養鯨鯊的國家,1934 年三津水族館首先飼養了一尾 4.5 公尺長的鯨鯊,存活了 122 天,其後又陸續有許多水族館亦開始飼養這種巨型魚類,捕獲時體長一般在 3.7~5.6 公尺,飼養期間從 3 天至 630 天不等,其中以沖繩紀念公園水族館要是個中翹楚,最長飼養期間可長達 5 年 7 個月。
關於澳洲的鯨鯊保育方案
在西澳州(West Austarlia),從 1989 年開始發展一種特別的觀光產業,就叫作「與鯨鯊共游」觀光業。西澳洲濱臨印度洋,有豐富的珊瑚礁群,每年三、四月(也就是南半球的秋天的時候),是珊瑚產卵的季節,這段期間會吸引大批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鯨鯊,到珊瑚礁群(Ningaloo Reef)覓食。
澳洲人很早就意識到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從 1982 年開始,一位澳洲學者在西澳洲珊瑚礁區進行鯨鯊研究和拍照等工作,後來西澳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育部門委託這位學者進行四年的調查。
由於對鯨鯊有了基本認識,再加上政府鼓勵以觀光取代獵殺,十三年來,這項生態旅遊,每年吸引超過三千人次到大海裡觀賞溫馴、巨大的鯨鯊,一年為西澳賺進六百萬澳幣,這大約一億兩千萬台幣。
澳洲主管當局在 1989 年,也就是鯨鯊觀光業開始那一年,已經明訂人與鯨鯊相遇時的嚴格規定,以減少觀光對鯨鯊的衝擊。譬如:在海中觀賞鯨鯊時,如果在牠頭部兩側,必須在三公尺之外,如果在前鰭到尾端,就必須在四公尺之外,而且觀賞時,絕對不能使用閃光燈、引擎推進器,也不可以接觸、或騎在鰭背上,不能快速移動、或做太大的動作,以免驚嚇到鯨鯊。
對於經營這個鯨鯊觀光產業的業者,政府也有嚴格的篩選和限制,每兩年重新發一次執照,每次只發 14 張,而每張執照只限一艘船載客。通常業者在每年三月底到五月底賞鯨鯊,這三個月間每天只能出船約四次,每次只能載客二十人,船必須在距離鯨鯊 30 公尺外就停止,每隻鯨鯊只能有一艘船接近,一次限制八到十個遊客下水。雖然西澳洲對於鯨鯊觀光產業的規定是這麼嚴格,目的就是希望觀光與保育還是能取得平衡點。
人類對於全世界最大的魚兒-鯨鯊,習性、洄游路線、繁殖等生態,所知非常有限,僅知牠廣泛分布於南北緯三十度間,是大洋回游魚類,通常跟著潮流走,牠沒有其他鯊類的尖銳牙齒,屬於濾食性鯊魚,溫馴沒有攻擊性,由於台灣東部有黑潮經過,所以鯨鯊會循著黑潮從菲律賓到台灣恆春、東部海岸、日本,而澎湖一帶海域則曾有鯨鯊繁殖的記錄。
其實,一尾活鯊魚的觀光價值遠超過一尾死鯊魚。
文取自台灣動物之聲加以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