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虎斑烏賊   人工養殖

 

台灣四面環海漁產資源豐富,其中屬於軟體動物門的頭足類是十分重要的漁業經濟之一。

在台灣沿近海漁撈業中常出現的種類包括章魚科(Octopodidae)、槍烏賊科(Loliginidae)及花枝科(Sepiidae)等三科。

其中花枝科的種類因體型較大故大多具有經濟價值,且多分布於大陸棚海域,屬於淺海型的種類(Dong)。

關於頭足類的研究已有相當久的歷史,目前已知頭足類具有短生命週期與快速成長、成熟的生活模式,

故其資源量難以估計,因此利用各種方法了解各種類之生活史與遷移、分布模式,

至今仍是研究者觀察、討論的主題。

而近年來各海域過漁情形嚴重,頭足類漁獲量已大不如前,因此若以人工繁殖飼養的方式,

也許可減輕海域的過漁壓力,並可開啟新一種的養殖產業。

 

虎斑烏賊(Sepia pharaonis)在台灣沿海花枝科漁獲中是常見的種類。

其廣泛分布於熱帶的印度太平洋沿海域,俗名花枝、墨魚。

烏賊成體習慣將卵產於海床之硬底質上,所產下的卵會相連呈團狀,而每一個卵則呈檸檬狀,

胚胎位於卵膜內發育,卵鞘於卵膜外層層包裏,一卵鞘內只有一顆受精卵。

國內曾發現其卵團蹤跡處有東北角海岸、彰濱沿海、台中港外、高雄港外、高雄中洲沿海、

東港外海與墾丁珊瑚區,顯示此物種棲地遍佈於台灣西部沿海岸。

 

從1978年起,泰國便開始發展虎斑烏賊的養殖技術,且期望未來將量產具有商業價值,

但此目標在當時並未達成,因為其成長速度慢且個體過小在經濟上不符合成本,因此並沒有大量生產,

只有少部分飼養供科學研究使用。

2001年,位於美國德州研究者Minton,在國際水產養殖期刊中首次發表虎斑烏賊多世的養殖成果,

文章中十分看好此種烏賊在人工養殖上的前景。

 

受精卵經30天後孵化,將其幼體置於飼育槽內,飼養90天後再移至水道式飼育槽中。

餵食方面,幼體在孵化後的30天內,以活餌:糠蝦(Mysidopsis)、長臂蝦(Palaemonetes pugio)

與孔雀魚(Poecilia reticulata)餵食。

第30天以後,大多以餵食長臂蝦之活體為主,輔以活的河口域魚類及對蝦類為其餌食。

日齡70天後,將食物改變為冷凍蝦,並定期的加上活對蝦與螃蟹餵食。
烏賊對於活餌每日需餵食6次使其飽足,但食物轉換為冷凍蝦後,每日只需餵食2次就可使飽足。

養成之個體其平均壽命約九個月。

養殖中尚無疾病問題,個體平均體胴長約22公分左右,每隻體重約900~1200公克。

在25度養殖達性成熟的時間約5~8個月,交配後的烏賊其受精率低,最高的受精率約20%,孵化率約1.3%。

卵的孵化速度快,25度下卵孵化時間平均為13.6天,孵化後的幼體存活率高。

每個世代孵化的幼體日齡至90天之存活率約70%。

 

根據文獻中顯示,虎斑烏賊其成長快速、成熟時間短、繁殖容易、對溫度鹹度的忍受大、孵化存活率高、

胚胎發育快、疾病的抵抗強等特性,使其為極佳的水產養殖候選種。但仍有許多瓶頸有待解決。

頭足類大多是靠視覺得感官來捕食,因此對剛孵化的烏賊幼體,其餌料必須以活餌來刺激其攝食,

死餌是無法使其主動補食的,但活餌成本相較於死餌貴許多,因此成長至一段時間後便須將餌料更改為死餌。

過程需要將死餌以釣線纏繞,由人工抽動使其水中跳動,誘導烏賊捕食。

在實驗室中以單一餌料長時間餵食虎斑烏賊,會有大量死亡的現像,推測是單一餌料所提供的營養不足。

野外成熟之虎斑烏賊其雄性個體大多大於雌性,有研究者提及其實驗室飼養的成熟個體,

雌性個體會拒絕與其同樣大小的雄性交配,因此所產之卵皆無授精的狀況。

 

綜合以上可知,餌料之種類與其誘食程度、營養性皆是虎斑烏賊養殖上重大關鍵。

此瓶頸若能突破,則頭足類的養殖技術將會有長足的進步。

 

 

                                               資料:台灣水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ENG LIN 的頭像
    MENG LIN

    孟璘潛水 部落格

    MENG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